外资撤离潮下,华润啤酒管理文化碰撞引发行业震荡

岗位频调、人才流失,广东区仅剩3名外资高管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8262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7.1%,广东地区实现1012亿元的外资引入。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9080家,同比增长9.9%,显示中国市场依然具备强大韧性和吸引力。快速消费品行业在转型升级中孕育新机遇,企业正积极调整策略以适应新的市场格局。作为央企代表,华润雪花啤酒广东区域近期因管理文化差异引发的内部争议,再次将中外企业管理模式的融合与挑战推向行业聚光灯下。

岗位调整频繁,员工稳定性面临新考验  

近期,华润啤酒广东区域多名员工通过内部渠道反映,公司单方面要求跨地区调动,未提供合理补偿,员工需自行承担50公里的额外通勤成本。岗位地点和职责在短期内多次调整,部分员工在未达成一致的情况下被多次变更岗位。公司还以“代理负责人”身份,通过会议方式行使管理权,将会议考勤与违纪谈话挂钩,部分员工对职业稳定性表示关注。此类管理方式在提升组织灵活性的同时,也对员工的适应能力和企业的人才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晋升路径受阻,人才流动引发行业关注  

2022-2023年,广东区域10余名员工联名反映管理层管理方式“过严且不合规”,虽后续得到安抚,但大部分员工最终被降职或劝退。2021-2022年,某外资背景高管业绩连续排名前列,却因“管理流程不合规”被降职降薪,岗位由其他管理人员接任。2023年,部分经理被要求兼任两个业务部中层职位,薪酬未按双岗发放,处罚则按双岗标准执行,甚至以兼岗业绩为由处罚主岗。部分高学历员工被调整至基层岗位,人才培养与职业发展路径的合理性引发业内持续讨论。业内人士认为,企业在追求管理规范的同时,更需关注人才激励与合理流动,保障团队活力。

文化融合遇阻,管理理念碰撞加剧  

自2019年华润啤酒并购喜力中国区后,2019-2020年又引入数十位外资管理人才,尤其以百威啤酒系为主。随着时间推移,文化融合过程中出现摩擦,至今广东区仅剩不足3名外资背景中层管理人员。有业内观点认为,央企及国企在引进外资人才时,如何建立更具包容度和容错空间的文化管理机制,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值得注意的是,华润啤酒在经销商跨区货管理上曾因“以重罚代管”引发争议,2024年及时优化管理措施,缓和矛盾,展现出一定的应急能力和容错机制,但在中外文化融合方面仍需持续探索。

依法合规筑底,管理边界日益清晰  

有专家指出,根据相关法规,用人单位调整岗位或工作地点需与员工协商一致,若单方面变更且无合理依据,企业将面临合规风险。有学者表示,市场化竞争下,企业需在效率与员工权益间寻求平衡,过度强调成本控制、忽视员工体验,易影响团队稳定性和企业声誉。外企重结果,国企重过程,国企管理方式常被视为行业风向标,其做法易引发广泛关注。合规管理已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底线要求。

资本市场聚焦,管理变革影响深远  

近年来,华润啤酒股价承压,部分投资者关注内部管理问题对企业长期发展的影响。此次事件再次引发对企业管理机制的热议,后续处理方式及管理策略调整,将成为观察其企业文化与合规意识的重要窗口。市场普遍期待,企业能够通过完善管理机制,提升治理水平,增强市场信心。

据悉,华润啤酒广东区域管理争议,折射出企业在快速发展与并购整合过程中面临的多重挑战。如何在市场化竞争中建立高效且尊重员工权益的管理机制,如何完善中外企业并购后的管理文化容错机制,已成为啤酒行业乃至更多企业亟需思考的课题。作为世界百强企业,华润集团及华润啤酒有望通过制度完善与机制创新,为行业树立外资流动风险防范与员工关系可持续发展的微观经济典范,助力地区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


【免责声明】

中国健康在线本栏目发布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健康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中文陈述文字和文字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由任何怀疑或质疑,请即与中国健康在线联系,我们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相关文章
健康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