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投入严重不足、中药材惊人造假…中医药传承创新五大痛点如何破局?

2015 年,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荣获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青蒿素已经拯救了全球上百万人的生命,成为全球华人的骄傲。然而,令人痛心的是,我国并未拥有青蒿素专利,且由于企业研发能力不足,使得围绕青蒿素的商业利益大多被外国药企赚取。据 2015 年统计,每年青蒿素及其衍生物销售额达 15 亿美元,而中国产青蒿素在全球市场占有率不到 1%。

这只是中医药传承创新所面临诸多问题的一部分,其他亟待解决的难题也严重制约着中医药产业的发展。

产业发展之痛

首先是中药材质量堪忧。近年来,我国中药材质量呈下降趋势,甚至有 “中医将亡于中药” 的说法。据药智网发布的《2023 年中药材质量不合格数据年度报告》显示,2023 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及各地药监部门抽检药品的不合格数量为 799 批次,其中中药材抽验不合格数量达 551 批次,占比 69%。

中药材的造假更是让人触目惊心。2023 年年底,《新京报》记者在安徽亳州暗访发现,有商贩用二十元一公斤的染色扁豆冒充八百多元一公斤的酸枣仁,某知名电商平台酸枣仁畅销榜排名第一的网店,销售量超 30 万件,发货地正是亳州;还有商贩回收无药效的药渣,经加工包装成正品药材售卖。

第二是高质量产品研发不足,几乎没有在全球畅销的中医药相关产品。而欧美国家却在中药高质量研发领域成果显著,例如,耶鲁大学药理学系与企业合作开发的黄芩汤抗癌新药,已获美国 FDA 批准开展 II 期临床试验;瑞士罗氏制药生产的达菲,由中药八角茴香所含莽草酸半合成,其 80% 以上的莽草酸从中国进口,而达菲价格比莽草酸提升超 1100 倍。

第三是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我国现行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基于现代西方理念构建,对中医药适用存在局限性。中药复方成分复杂,按传统专利法难以界定其新颖性等,导致部分成果难获有效专利保护。屠呦呦虽提炼出青蒿素,但我国因《专利法》1984 年才出台,而青蒿素 1971 年就被成功提取,所以未拥有其专利。此外,日本津村制药等在深圳开办药业公司,聘请中国退休老药工,存在中医药原创炮制技术流失风险。不过,2024 年 5 月,国家已加强中医药专利保护,推进相关立法进程等。

人才培养之痛

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指出中医药培养模式存在不足:

学术传承规模有限。师承教育靠跟师临诊、口传心授,名老中医高龄且精力有限,教学规模小、带教数量少,难以满足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和群众医疗需求;现代中医院校教育虽有系统理论教学,但临床实践环节薄弱,学生临床上手困难。

人才培养周期长。研究显示,在中医药领域,从独立行医到在当地成名平均需 12.33 年,到省内成名平均需 18.44 年,到国内成名平均需 24.63 年,成长为高层次领军人才需长时间积累。

高层次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当前主要以政策、物质激励为主,精神激励不足,未从多方面给予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充分认可与支持,影响其传承创新发展。且基层中医药人才流失严重,仅有个别院校培养三年制临床中医学生,本科、硕博毕业生大多不愿去乡、村两级当医生。

科研投入之痛

我国中医药研究虽有突破,如屠呦呦从《肘后备急方》获得灵感发现青蒿素、张亭栋从砒霜中发现治疗白血病的三氧化二砷,但相较于西医药,中医药科研项目资金投入少。2013—2022 年,中医药领域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共 14567 项,仅占医学科学部资助项目总数的 14.53%,投入资助比例悬殊。

而国外科研机构对中医药科研投入在加大,如《自然》杂志将 “中医的经络系统是否科学依据” 列为世界最前沿科学问题之一,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围绕针灸研究提出 “SPARC” 计划,投资 2.38 亿美元研发外周神经刺激装备,制药企业、风投公司参与研究经费更是高达 20 亿美元。

理论研究之痛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张伯礼的研究团队指出,我国中医理论研究创新整体水平不高,多是用现代技术方法证明中医理论有效性和内涵,特别重大的理论创新不多,且以《黄帝内经》为基础的中医理论体系未根本突破。循证中医药学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存在诸多不足:

证据基础薄弱:质量远不能满足需求,且中医药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脱节,不能形成互补证据链条。

证据产出困难:医生临床诊疗任务重,参加临床试验精力和动力不足;患者健康意识和维权意识增强,依从性不高,影响数据真实性;评价中药疗效需更大样本、更复杂试验设计,增加研究难度。

研究力量分散:各循证医学中心力量参差不齐,在临床研究和方法学研究方面薄弱。不过,国际社会已重视中医药原创理论研究,如何大一受中药复方配伍理论启发提出治疗艾滋病的 “鸡尾酒疗法”,刘良指出基于中医相关原创理论若能深入挖掘创新,可催生新学科。

中医药数字化之痛

随着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发展,国家相关政策推动中医药数字化。如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搭建 “心医云” 大数据平台,有大量心血管病患者数据并推广应用;南京中医药大学开发 “黄煌经方 AI 工作室”,助力中医医术传承等。但中医药数字化进程仍大幅落后于其他行业,一方面部分中医从业者应用现代科技手段能力有限,另一方面将现代科技融入中医临床实践的有效模式尚未完全建立,如利用现代影像学技术辅助中医诊断尚无成熟应用方法。

2024年是中医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迎来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印发和全国中医药大会召开五周年。五年来,中医药产业顺势而为,走出了一条新时代中医药现代化之路,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

探索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已成为业界关注焦点。有鉴于此,全球领先的生命科学领域数字科技公司中康科技将于12月14日-17日在河北雄安举办“中医药传承创新前瞻论坛”,汇聚中医药领域的资深科学家、专家、企业家、投资家等,围绕中医药研发如何创新、中医药临床疗效如何持续改善、中药材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AI+中医将会带来何种变革、中医药产业“两头热、中间冷”的症结如何破局等有关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中医药传承创新前瞻论坛”举办同期,“健康中国创新传播及产业发展”活动周也将于12月13日在雄安新区启动,并同步举行第二届中医药产业生态论坛、第五届健康中国创新传播大会暨第十届中国健康品牌大会等活动。届时,多位行业专家将围绕健康中国战略,探讨健康传播新理念、新实践,中医药产业生态发展等关键问题。

【免责声明】

中国健康在线本栏目发布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健康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中文陈述文字和文字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由任何怀疑或质疑,请即与中国健康在线联系,我们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相关文章
健康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