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年06月01日 15:35 来源:未知
“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在生命最初的几年,大脑发育最快。3岁时,87%的脑量已经形成,大脑的活跃程度达到成人的两倍。对生命早期这一重要阶段进行投入是正确的选择,也是明智之举。”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近期举行的“儿童早期发展社区支持项目”发布会上,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教育处处长潘思纳如是说。
潘思纳指出,0-6岁儿童早期发展是未来接受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基石,游戏是儿童获取知识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家长应为儿童提供支持游戏化学习的家庭环境。
玩乐能降低焦虑并让孩子有更聪明的大脑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清华大学终身学习实验室研究主任伍珍表示,研究发现,玩乐对孩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对认知、大脑发育、社会性和情绪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伍珍解释说,玩乐不仅对于儿童身体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比如户外活动、球类、跳绳等运动性的游戏可以提高儿童身体素质,强身健体。玩乐也有助于儿童大脑发育。科学家曾做过一项研究,把小白鼠分成两组,一组放到一个有很多玩具、可以自由玩乐的环境中,另一组放入一个游戏资源匮乏的环境中,之后把这两组小白鼠的大脑取出来进行解剖分析,结果发现:在游戏资源丰富的环境中长大的小白鼠,大脑神经突触要比匮乏环境下的小白鼠大脑神经突触多出近50%。也就是说,在游戏资源丰富的环境中长大的小白鼠有着更为聪明的大脑。
在人类身上,一些基于脑电波、脑成像等认知神经科学技术的实验研究也有类似的发现,比如一项研究发现,每天玩游戏30分钟,持续两个月,与工作记忆相关的脑区神经组织就会显著增加,而且这种效应可以持续很长时间。此外,玩乐情境还可以更好地激发孩子的创造力。研究证实,在玩乐情境下的孩子能想出更多新鲜的点子,与在非玩乐情境下孩子相比,想出的新鲜点子多出近3倍。诸多研究表明,玩乐有助于孩子有更聪明的大脑。
此外,玩乐和游戏对于儿童社会性和情绪发展也具有显著作用。玩乐有助于孩子为充满高挑战性和不确定性的未来做好准备。伍珍介绍,有研究发现,让孩子去自由地玩耍比让孩子坐着听老师讲故事更能够有效地降低孩子的进入幼儿园时的焦虑。自由玩耍孩子的焦虑指数是那些被要求坐下来听老师讲故事孩子焦虑指数的70%左右。
中国儿童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杨彩霞是一个13岁女孩的母亲,她将自己和女儿的关系描述为“互相激励,一起成长”。孩子在幼年时期,家长应该是孩子的陪伴者、支持者和引导者。家长应该陪着孩子一起去户外玩耍,一起看书、搭积木,也要邀请孩子的朋友到家里玩,并且参与其中,和他们一起玩,这样可以跟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小孩子都喜欢做游戏,玩玩具。杨彩霞认为,游戏能够培养孩子的专注力,让他们愿意去探索,家长应该尽可能地为孩子提供游戏的条件,她在分享自己的育儿经验时说,会让孩子参加夏令营,鼓励孩子参加比赛。尽可能地陪伴孩子,当孩子需要帮助时,为孩子提供帮助,当孩子专注地玩游戏时,也不去打扰。
孩子玩乐也需要有体系来保障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教育与儿童发展专家陈学锋表示,儿童早期发展被列入全球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国际组织联合发布了促进儿童早期发展的“培育性照护框架”,包括良好的健康、充足的营养、安全保障、回应性照护和早期学习机会等确保儿童发展的五大方面因素。陈学锋说:“这五个因素缺一不可。玩乐也需要有一系列体系来保障,需要家庭有意识和能力去支持儿童拥有早期学习和游戏的经验,让儿童能够玩得好、学得好。”
杨彩霞介绍,中国儿童中心在2020年做了一项研究,对15个省、20个县的贫困地区(现已脱贫)家庭的养育基本情况(包括喂养状况、教育状况、社会支持状况等)进行了调研,发现中国儿童早期发展总体上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各地发展不均衡的状况仍然存在。同时,虽然养育基本情况整体有很大进步,但是家长的养育意识仍然有待提高,缺乏科学喂养、重养轻教、屏幕暴露时间过长等问题仍然突出,社区家庭支持系统也不够完善。杨彩霞认为,这些问题需要通过政策倡导,资源调配,从家庭教育、养育、营养健康,以及社区家庭支持角度来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服务。
陈学锋认为,儿童早期需要有更好的成长、发展和学习的机会,而在我国,目前存在“三个需求”:首先是对游戏资源的需求。在欠发达地区,由于城市空间比较拥挤、孩子们普遍缺乏玩乐的场所,孩子们也缺乏足够的玩具。其次是对有能力的看护人的需求。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都面临着无人看护的问题,父母都在工作的家庭也面临着家庭养育分工的问题。“看护人的缺失或精力不够,不能陪伴孩子,可能是很关键的问题。”陈学锋说。第三是对科学信息的需求。陈学锋指出,益智玩具可以开发儿童创造力,但孩子首先需要的是亲人的陪伴和支持。“不管在城市还是农村,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健康成长,但同时也受到各种理念和信息的影响,各种混杂的信息和不同的教育理念会造成家长的困惑,而家长对待孩子的方式则会影响孩子的发展。”
陈学锋同时指出,看护者也需要心理支持,“看护孩子是社会共同的责任,需要社会支持系统来支持家长的心理健康,让他们有交流、学习和展示自己的机会。”
“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在生命最初的几年,大脑发育最快。3岁时,87%的脑量已经形成,大脑的活跃程度达到成人的两倍。对生命早期这一重要阶段进行投入是正确的选择,也是明智之举。”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近期举行的“儿童早期发展社区支持项目”发布会上,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教育处处长潘思纳如是说。
潘思纳指出,0-6岁儿童早期发展是未来接受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基石,游戏是儿童获取知识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家长应为儿童提供支持游戏化学习的家庭环境。
玩乐能降低焦虑并让孩子有更聪明的大脑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清华大学终身学习实验室研究主任伍珍表示,研究发现,玩乐对孩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对认知、大脑发育、社会性和情绪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伍珍解释说,玩乐不仅对于儿童身体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比如户外活动、球类、跳绳等运动性的游戏可以提高儿童身体素质,强身健体。玩乐也有助于儿童大脑发育。科学家曾做过一项研究,把小白鼠分成两组,一组放到一个有很多玩具、可以自由玩乐的环境中,另一组放入一个游戏资源匮乏的环境中,之后把这两组小白鼠的大脑取出来进行解剖分析,结果发现:在游戏资源丰富的环境中长大的小白鼠,大脑神经突触要比匮乏环境下的小白鼠大脑神经突触多出近50%。也就是说,在游戏资源丰富的环境中长大的小白鼠有着更为聪明的大脑。
在人类身上,一些基于脑电波、脑成像等认知神经科学技术的实验研究也有类似的发现,比如一项研究发现,每天玩游戏30分钟,持续两个月,与工作记忆相关的脑区神经组织就会显著增加,而且这种效应可以持续很长时间。此外,玩乐情境还可以更好地激发孩子的创造力。研究证实,在玩乐情境下的孩子能想出更多新鲜的点子,与在非玩乐情境下孩子相比,想出的新鲜点子多出近3倍。诸多研究表明,玩乐有助于孩子有更聪明的大脑。
此外,玩乐和游戏对于儿童社会性和情绪发展也具有显著作用。玩乐有助于孩子为充满高挑战性和不确定性的未来做好准备。伍珍介绍,有研究发现,让孩子去自由地玩耍比让孩子坐着听老师讲故事更能够有效地降低孩子的进入幼儿园时的焦虑。自由玩耍孩子的焦虑指数是那些被要求坐下来听老师讲故事孩子焦虑指数的70%左右。
中国儿童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杨彩霞是一个13岁女孩的母亲,她将自己和女儿的关系描述为“互相激励,一起成长”。孩子在幼年时期,家长应该是孩子的陪伴者、支持者和引导者。家长应该陪着孩子一起去户外玩耍,一起看书、搭积木,也要邀请孩子的朋友到家里玩,并且参与其中,和他们一起玩,这样可以跟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小孩子都喜欢做游戏,玩玩具。杨彩霞认为,游戏能够培养孩子的专注力,让他们愿意去探索,家长应该尽可能地为孩子提供游戏的条件,她在分享自己的育儿经验时说,会让孩子参加夏令营,鼓励孩子参加比赛。尽可能地陪伴孩子,当孩子需要帮助时,为孩子提供帮助,当孩子专注地玩游戏时,也不去打扰。
孩子玩乐也需要有体系来保障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教育与儿童发展专家陈学锋表示,儿童早期发展被列入全球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国际组织联合发布了促进儿童早期发展的“培育性照护框架”,包括良好的健康、充足的营养、安全保障、回应性照护和早期学习机会等确保儿童发展的五大方面因素。陈学锋说:“这五个因素缺一不可。玩乐也需要有一系列体系来保障,需要家庭有意识和能力去支持儿童拥有早期学习和游戏的经验,让儿童能够玩得好、学得好。”
杨彩霞介绍,中国儿童中心在2020年做了一项研究,对15个省、20个县的贫困地区(现已脱贫)家庭的养育基本情况(包括喂养状况、教育状况、社会支持状况等)进行了调研,发现中国儿童早期发展总体上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各地发展不均衡的状况仍然存在。同时,虽然养育基本情况整体有很大进步,但是家长的养育意识仍然有待提高,缺乏科学喂养、重养轻教、屏幕暴露时间过长等问题仍然突出,社区家庭支持系统也不够完善。杨彩霞认为,这些问题需要通过政策倡导,资源调配,从家庭教育、养育、营养健康,以及社区家庭支持角度来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服务。
陈学锋认为,儿童早期需要有更好的成长、发展和学习的机会,而在我国,目前存在“三个需求”:首先是对游戏资源的需求。在欠发达地区,由于城市空间比较拥挤、孩子们普遍缺乏玩乐的场所,孩子们也缺乏足够的玩具。其次是对有能力的看护人的需求。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都面临着无人看护的问题,父母都在工作的家庭也面临着家庭养育分工的问题。“看护人的缺失或精力不够,不能陪伴孩子,可能是很关键的问题。”陈学锋说。第三是对科学信息的需求。陈学锋指出,益智玩具可以开发儿童创造力,但孩子首先需要的是亲人的陪伴和支持。“不管在城市还是农村,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健康成长,但同时也受到各种理念和信息的影响,各种混杂的信息和不同的教育理念会造成家长的困惑,而家长对待孩子的方式则会影响孩子的发展。”
陈学锋同时指出,看护者也需要心理支持,“看护孩子是社会共同的责任,需要社会支持系统来支持家长的心理健康,让他们有交流、学习和展示自己的机会。”
中国健康在线本栏目发布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健康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中文陈述文字和文字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由任何怀疑或质疑,请即与中国健康在线联系,我们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